关于春季的饮食,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说“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市立医院东区中医科主任夏一冰解释说,因为春季肝旺,如果多吃酸性食物,肝火偏亢,就会损伤脾胃,因此饮食上宜甘而温,再加上春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营养消耗增加,还要选择一些富含营养的食品。
夏一冰说,养阳食品首推韭菜,因为韭菜性温,味甘辛,春季经常食用,能温肾壮阳,活血散瘀、理气降逆、健胃提神,最能保养人体内的阳气。另外,现代医学研究韭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含量最多的是钙、磷、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此外还有调味杀菌功效。当然,内火偏旺,消化不良的人要慎食。
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积聚一冬的内热要散发出去,所以要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如春笋、春韭、油菜、菠菜、芹菜、荠菜、马兰菜、枸杞头、香椿头等,可起到清热泻火、凉血明目、消肿利尿、增进食欲等作用。除此之外,甘温食物利于护阳,如葱、枣、花生、春笋、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B 族的新鲜蔬菜,以及优质蛋白质,如牛奶、蛋类、禽类、鱼虾等,目的就是养阳敛阴,养肝护脾。
但是,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等患者,应禁食含有异性蛋白等刺激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猪头、鸡头、海鱼、虾、蟹之类。在饮食方面还应注意少吃辛辣,多食青菜、水果等清凉滋润的食物,以抵消体内外的不平衡。
解“春困”喝花茶
“春困秋乏”是民间的一句谚语。大部分人在春天会出现困倦乏力、眼涩头晕、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等症状,这都是春困惹的祸。夏一冰认为,“春主发陈”。此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新陈代谢旺盛,体质较弱的人,肠胃功能也相应不足,脑供血不足,所以就特别容易感到困倦。
当然,春困并不是什么病,但是容易造成精神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解春困,可以搭配饮用养肝、护肝的花茶。开春多喝花茶,可以驱散冬天积累在人体内的寒气,花茶独有的香气还可以令人精神振奋、消除春困。
另外,夏主任建议,进入春季,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全身放松地散散步,活动活动四肢,目的是让体内的阳气从从容容地流通发散。最好的方法是去户外运动,比如春游踏青,到大自然中去放松心情,调理阳气,又或者去泡泡温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平时上班比较忙的人可以准备一张垫子,晚饭一个小时后平躺下来,等身体完全舒展后做一些燕子飞、爬、蹬腿、打坐的动作,可以很好地舒缓经络,不过要量力而行,微微出汗就好。
春季还是抑郁症多发期,因为春季是肝气舒发的季节,绵绵的阴雨天总是让人觉得浑身不自在。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外湿困阻了体内阳气,肝气不舒,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夏主任建议,春季养生情绪一定要平和,尽量少生气。这就要求大家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戒暴怒、抑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另外,有空按摩一下人体脏腑对应的穴位,也可以让心情舒畅一些。
气温起伏“春捂”有讲究
俗话说“春捂秋冻”,这个在养生上也是有道理的。《黄帝内经》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意思就是说人要顺着自然界阳气衰旺的大规律,春天要保养可贵的阳气,不要去损伤它。
从另一个角度看,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对于“春捂”,夏主任建议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那“捂”多久最合适呢?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当然,“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要知道,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
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声明:家电新闻网http://www.jdnews.cc 刊载此文仅作传播之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