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位刚装修完新房的朋友跟我吐槽,说现在一些所谓的互联网装修平台真是太扯了,里面各种问题乱象百出,消费者被各种被忽悠,简直满地都是坑。
原来,朋友由于工作繁忙,加上对装修行业不够了解等原因,便在某知名装修平台上注册了信息,发布了相关需求,在该平台的推荐下选择了一家地方装修公司。但签完合同之后,整个装修过程让朋友叫苦不迭,最后工程延期、胡乱增项、费用超支等问题不说,交付的施工质量更是让朋友分分钟想撞墙。
听着朋友气呼呼地吐槽,我也为他感到气愤和不平,但作为行业观察者,看到更多的是无奈。我开玩笑安慰他说,你实在太生气的话可以去百度上搜索一下“装修平台投诉”,随便看几个案例,你心里就平衡一些了。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但这确实反映了装修平台存在很多问题。
当前的互联网家装平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装修平台无形中的“竞价模式”
当消费者在平台上发布了装修需求之后,平台根据用户的需求标准推荐几家合适的企业。用户出于对平台的信任,一般会选择价格较低的一家。装修公司为了提高接单率,纷纷压低报价,行业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价低者得的恶性竞价模式。
但这样不合理的报价模式为后期纠纷埋下了导火线。装修公司一开始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提高利润,多数企业会在合同上有意漏掉一些消费者不易察觉的隐形款项,然后在施工阶段提出增项要求。面对“单纯无知”的装修小白,装修公司变相增项的方式简直多如牛毛,这里不再展开讨论,后期漏项、增项也是平台上消费者投诉最常见的一条。
2、挪用预付款,装修平台扣款、押款现象严重
一些平台为了约束和督促装修公司尽心服务,为消费者推出了资金托管服务,即先装修后付款的“淘宝模式”——消费者签完合同把钱付给装修平台,再由平台按照施工进程分期付给装饰公司,直到工程竣工、质保期结束,整个交易完成。
这本来是出于对消费者的保护措施,理论上是值得鼓励的。但据不少业内人士反映,一些平台借着分期付款的旗号,在过程中对装饰公司无故扣款、押款,管理费、监理费、质保金、材料费各种名头。
这样的结果是,装修公司上期工程结束之后,下期工程款项不能完整、及时到账,导致供应链紧张、工期延误、消费者投诉增多,甚至需要企业借钱垫款,最后导致资金断裂,于是就出现很多小公司直接关门跑路的现象。在权威的装修投诉曝光台上也可以看到很多装修企业类似的曝光和投诉。
据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爆料,一些平台通过资金托管模式获得充足现金流,将工期较长的预付款挪作他用,投资、放贷、开发新业务等,于是很容易出现上面的押款现象。
他告诉笔者,公司在某互联网装修平台上的质保金都过了大半年了,至今还没收到。由于合同上签订了保密协议不能泄露合作内容,泄密的话需赔付平台高达10万元的赔偿金,且平台永久保留追加赔偿协议,这让很多公司即使被坑了,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3、缺乏监管核实,装修平台权责混乱无定论
监管不力和权责混乱是装修平台的第三大问题。315曝光台网站上不少消费者反映,平台推荐的企业根本就根本就不能满足自己的装修要求,甚至不在正常营业的状态,签完合同就跑路。
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装修过程中或者完工后出现质量问题维权无门,平台和装修公司之间互相扯皮,最后不了了之。也有一些平台为了更多地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出了第三方监理服务,但最终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在一位消费者晒出的与某装修平台签订的服务合同中,亿欧家居发现了几条对于平台责任比较有争议的条款,如:“丙方(指平台)仅审查确定乙方系合法注册成立的经营单位(即具有营业执照),不负责对乙方的其他任何信息进行任何形式的审查。”“丙方不保证其网络平台所提供的装修公司均具备可承接甲方工程的相关资质。”由此可见,装修平台在一开始就极力弱化了自己在整个装修过程中承担的责任。
一位长期从事监理工作的行业人员告诉亿欧家居,现在的互联网装修平台大都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就是一条流量渠道。家装行业太复杂,涉及到装修公司、设计师、材料商、施工队等众多角色,平台企业不可能做得太深。
再者,平台介入越多,对装修公司的约束和限制就越多,对于只是单纯看上其流量作用的企业来说反而吃力不讨好了。所以对于平台来说,把条件放宽、模式做轻,会活得相对轻松些。
事实上,平台乱象背后更多的是反映出整个行业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平台模式本身造成的,而是一直都存在的沉疴痼疾。据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国内市场上80%的装修公司没有施工资质。行业资深研究员穆峰表示,第一道门槛已经失控,这给平台的筛选机制带来很大麻烦,无法从工商注册等简单信息判断这家装企的社会信用如何,这是后期出现问题的根源之一。
家装行业门槛低是众所周知的困扰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有人问,既然知道根源在此,那为什么不提高准入门槛,在监管政策上加强完善呢?行业人员解释,装修行业大而散,很多装修公司还是很传统落后的状态,如果一下子提高门槛,可能市面上大部分企业都要被清扫出去,市场供需就失去平衡,也是行不通的,只能一步步来慢慢推进了。
既然国内的家装平台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那是否可以向国外看齐,学习借鉴他们优良经验呢?例如美国起家的全球著名的家居设计和改造平台HOUZZ。事实上,在亿欧家居接触的企业中已经有不少人在朝这个方向出发,但规模相对都比较小。
大宅小屋创始人刘蕾告诉记者,houzz是通过案例图等内容串联业主、设计师、产品供应链,形成良好的商业闭环,但齐家、土巴兔等装修平台更多来说属于提供资讯和流量,产品供应上没有打通。用户看到一个好的方案,对方案里的产品感兴趣,那产品是什么,价格多少,尺寸多少,在哪能买到,都是需要平台解决的。再者,国内平台很难整合到设计师个人,设计个人标签比较重,流动性也很大,整合难度系数比较大。
那既然清楚了解了国外的模式,土巴兔、齐家网这些大平台肯定也想到了这些问题,为什么他们做不成中国HOUZZ呢?
一是因为国内外在装修工艺水平上本来就存在差距,例如现在国内正在推行的精装房和装配式装修,在国外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二是因为交付标准也不一样,国外的标准是内建筑外,建筑一体,而毛坯交付算是中国特色了;三是硬装和软装的玩法也不一样,很少有企业能够同时做硬装建材又做软装产品。
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设计水平、施工水平、监理水平、材料供应商的质量标准等,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地方推出了精装房,交付结果也让消费者感到失望。所以国情不同,市场不同,一些国外的平台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一味吐槽和批判也没有太多意义,还得等待行业整体水平慢慢进化,急不来。
回到自身,国内的装修平台需要做好当下,多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对入驻的公司规模、服务人力、口碑以及老板的信用进行严格审核,用更多制度化的东西来约束。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有在大家的耐心和共同努力之下,这个行业以及行业里的每一个角色才会变得更好和更加高效。